写给致力于微信公众号写作的年轻人
2016-10-12 15:46:41
  • 0
  • 9
  • 264
  • 0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了阅读碎片化的问题愈发严重,这个业内没有什么异议。不只咱中国这样,全世界都一样,大势所趋,忧心忡忡也无济于事。如果张三的阅读长期成体系,李四的阅读长期碎片化,随着时间的累积差距就越拉越大,最后变得无法交流。

已经碎片化了的阅读现在是雪上加霜,很多文章只看标题就获取了一半以上的信息,这就是公众号有人订阅但是没人打开看的原因之一。这叫什么呢?叫碎片化已经不合适了,我叫它格言化吧。格言我们都见过,比如小学走廊挂的“知识就是力量”,比如政府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格言有些是口号,有些不是。区别在于一个过嘴不过心,一个过心不过嘴;一个是天天对外人说,一个是可以对自己孩子讲。

由于标题太重要了,起一个好名字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似乎有一个好标题就成功了99%。于是标题就多出了很多尾巴,最最常见的就是“(深度好文)”,深度好文的意思是告诉你里面的内容我还是用了些心思的,请你打开看看吧。还有一种就是“(被传疯了)”,刚发出来你咋就知道被传疯了呢?你未卜先知吗?

物极必反,现在有的人见到“深度好文”就不看,看到“被传疯了”就删,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

于是乎,假冒龙应台的文章出炉了,假冒郎咸平的文章出炉了,假冒王健林的文章出炉了。这些名人被坑的很苦,不过还好,冒他们名字的文章写的还行,没有太过分。

以前有些冒名的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没法用了。举个例子,我小时候看到写武侠小说最多的作者是全庸,不是金庸,草字写起来有点像,在手机上显示成正规字体就不像了。更绝的是竟然有一个作者叫“金庸著”,手机上不流行某某著的格式,这招也不灵。

现在微信公众号已经超过1000万个,中国突然成了文化大国了吗?肯定不是。原创的能有多少呢?靠什么吸引传播呢?靠朋友圈转发吗?

调查数据出来了,我们看看。

文章链接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接受程度最低,只有22.3%。排在文章链接前面的是图片50.7%、文字50%、短视频45.2%。向好友圈转发文章的理由排名如下:内容有价值48.8%、内容有趣39.2%、情感触动38.6%、热点有时效性20%、罕见内容17.7%、有奖励7.3%。

内容有价值、有趣、情感触动是转发比例最大的,这部分的原创难度太大,同时又是抄袭的重灾区,最后没得抄也是正常。其实,写文章历来赚不到什么钱,什么时候都是的。如果微信公众号降低了自媒体的门槛,搞得大家以为有一个金矿等着挖,那你就看错了形式。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搞投票拉人,好友圈分发,标题上搞名堂,花钱买阅读量这些把戏是长久不了的,归根到底还是文章的质量。就像房地产有一个口号:“地段、地段,还是地段。”适合干的就留下,不适合干的时间长了赚不到钱也就走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诉那些抱着挖金矿的态度来的年轻人,比写文章赚钱的行当多得是,认清自己的情况,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40多岁,有了很多经验、积淀和人生感悟再写也不迟。即使你原创的底子厚,你也不能指望靠这个养家糊口,甚至日进斗金。

本文是内部资料,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适合,和这个行业无关的没有必要看。


数据来源:企鹅智酷2016版《微信影响力报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