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太极拳、动气功和站桩(二)
2020-05-20 18:57:25
  • 0
  • 0
  • 16
  • 0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开篇这句,是张三丰《太极拳经》的第一句。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管是练拳的,还是练动气功的,还是站桩的,都可以学习学习。拳论有大用,这是我的体会。拳论是根本,光知道不行,要坚决贯彻,彻底把它融到思想里去。

    讲一个小故事。我记得五六年前一个春节假期的上午,我在浴缸里泡澡。出浴缸的时候,脚直接放在地砖上,脚底一滑,瞬间,我人就飞了起来。我心想:“完了,完了,这个假期要糟。这一摔下去,拿手撑,肯定骨折。我得放空,放空,把我自己彻底交出去,交给本能...”有看官说了,那么短的时间,你想的了那么多吗?说来奇怪,在面临危险的时刻,时间突然一下子变慢了,变得非常慢。我没做任何的抵抗,放空状态,人趴在了地上。脸是侧着的,离地面也就一两厘米,两只手分在左右,整个人的姿势就像一只青蛙。我趴在地上没动,感觉了一下身体,没啥不对的地方。慢慢起来,上下检查了一下,没有哪儿受伤,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学习理论有好处啊,学的多了,学的通了,关键的时候能派大用场。太极拳讲松,不松就走样了,就不是太极拳了。有练拳的,和熟人动手,放松的很;和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动手,也放松的很。遇上水平差不多的,或者不知道根底的,就把松丢在九霄云外去了,只要心里一紧,身上一紧,那就全废。很多中学生,模拟考还行,一到大考,就完。拉肚子的,尿急的,气喘的,冒汗的,昏倒的,啥毛病都来了。道理差不多。

    聊会儿闲天儿,回到正题。

    上篇文章,说了脚该如何平行站立。这次咱把全身的调整都讲了。文章有点长,耐心看。

    周身放松,四个字,问题来了,是从下往上松啊?还是从上往下松啊?这是个问题呢。原来我没注意这里还有名堂,后来看吴式太极拳名家祝大彤的著作时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祝大彤老先生是建议从下往上松的。他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位练太极拳的拳友,专门到东北闭关苦练了一些年,大有长进。他和祝大彤说,他全身已经练得很松了,现在就剩脚没松了。

    脚不松,问题就大了。我们看张三丰《太极拳经》的第二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根在脚,什么意思?脚不松,和大地就没法连接,你从大地就拿不到能量,人就没有根。说的有点玄是吧。我这么说吧,当大地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你的脚底输送的时候,你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很多练拳练十几年,练几十年的,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感觉的,大有人在。脚正中间的穴位叫啥?叫“涌泉穴”,古人给穴位起名是瞎起的吗?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涌泉穴竖直向上,是哪里?肩井穴。下面是涌泉,上面是井,井里的水哪里来?你细琢磨吧。

    从我看到的情况,脚不通的情况非常普遍。人最后通的,就两个地方,一个是脚底的“涌泉穴”,一个是头顶的“百会穴”,一个连着地,一个连着天,通了,天地人就连起来了。道家功夫,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动气功,练的就是天地人合一。

    练太极拳的,当遇到性命相博、生死关头的时候,会把气调到头顶的百会穴,英雄所向无敌,开了外挂的气势。一般的竞技是不会这么干的,犯不上。

   我把我遇到的情况说一下。有两位常年坚持体育运动、身体很好的女士,一位平常练太极拳,一位练瑜伽。调理到最后,都是膝盖以下,不通。气在全身跑,热,到了膝盖,就没动静了,小腿、脚和身体断开了。那就调吧,二十分钟才有一点反应,还很微弱。连续几天,调的和被调的,都不耐烦了,算了,不调了,就那么地了。

    前段时间,给远在亚特兰大的同学远程调身体,也是这样,到了膝盖就完。这次倒是坚持下来了,疫情期间,地球不分东西,都宅在家里,时间有的是。能量一次一次地冲击膝盖和小腿。用了有几天吧,突然一下,从膝盖位置,有什么东西掉下去了,小腿和脚一下子就热了。这才算通了。

    百会穴,中脉叫顶轮,也是难通。有两位,修炼了多年,到了胸口就上不去。我给长时间地加能量,一次半个小时、四十分钟的那种。总算是把上面给打开了。其中一位的感觉是,整个人就像浸在水桶里,水到胸部的位置,在能量的加持下,“水”慢慢地往上涨,没过了头顶,在头顶聚合,一道白光直冲天际。那是2019年初的事。

    说了一些案例,我的意思是说,脚其实是很难通的。不管你是从下往上松,还是从上往下松,都不容易。看太极拳历史文献,说有武馆,在大厅里摆了一些条凳。去看的人很奇怪,这是咋回事?教拳的说了,能上太极拳历史文献的可不是一般人啊,教拳的说了,搞了一个新的教学法,让学员坐在条凳上练,坐着练,他们能体会到放松。坐着是要比站着放松,小腿和脚不接地的问题就回避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记载。

   说回正题,咱讲形体,我们按从下往上松讲起。双脚平行站立的事,在上一篇文章里,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脚松

    在脚通的情况下,讲起来的内容就比较多了。在脚不通的时候,咱就简单点儿,你把脚轻轻地放在地上,不要踩,轻轻地放上。你可以去草地找感觉,也可以去五星级酒店的厚地毯上找感觉,把感觉记下来,打拳之前,放松脚的时候,你就想象自己正站在五星级酒店的地毯上。

  二、脚踝

    脚松完了,意念往上移,移到脚踝上。脚松了,脚踝会感到一热,那就是脚踝松了。

三、膝盖

    膝盖有上提之意,用意念,竖直上提。放松的情况下,你会向后倒。不用怕,我们会用胯的位置进行平衡。膝盖要做到什么状态呢?不受力。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才练了半年、一年,膝盖就废了。在膝盖受力的情况下,还要追求低的姿势,时间还长,膝盖不废才怪呢。

   如果身体站好了,各个骨骼是互相支撑的。立柱支千斤,你看以前的土坯院墙,整体歪了,要倒了,找几根木头,撑上就没事了。由于各个骨骼完美地支撑,肌肉其实是不受力的。有时候能看到站桩的行家,一站两个小时,有些蹲的还很低。哇,好厉害啊,好有毅力啊。拉倒吧,肌肉受力,就要紧张,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你看他站的低,他肌肉根本就没受力,是放松的,他的骨骼在撑着呢。据说,有的武术课还考站桩,看时间,学生一个个龇牙咧嘴的。老师拿着秒表还说呢:“坚持,坚持,考验你们毅力的时候到了”。学生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大家都哈哈一笑,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在我看来,这件事本身,就是笑话。

   不写了,我得吃晚饭去了。明天接着写。先发这一部分吧。

2020年5月20日写于广汉 

附:张三丰  《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系列文章

闲聊太极拳、动气功和站桩(一)

闲聊太极拳、动气功和站桩(三)

闲聊太极拳、动气功和站桩(四)

闲聊太极拳、动气功和站桩(五)

闲聊太极拳、动气功和站桩(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