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大的一个槛儿在哪里?
2016-07-31 07:27:37
  • 0
  • 2
  • 50
  • 0

前言:这是去年谈阅读能力的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对家长或许有些帮助。

前面提到过哈佛大学有一项关于3~19岁儿童语言和阅读能力的追踪研究,该研究指出:人的阅读学习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二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的学习

8岁以前儿童的阅读学习主要是第一层面: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学习;

8岁以后就是掌握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去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3~8 岁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口头语言发展迅猛,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8岁以后呢?

20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默盖尔教授对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从总体讲,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五、六年级之前一直普遍地稳定地提高。接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曲线就趋于平坦并停滞不前了

默盖尔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达到自然增长的极限,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有效地进行“知识性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理解性阅读”。一个普通的中学毕业生、大学生,就理解阅读而论,水平依旧停留在六年级的水平上他能有兴趣地阅读一篇平常的小说,但是给他一篇写得精炼严谨的论文,或者一篇要求用批判性思考进行阅读的文章,他就做不到了

这个现象我认同,不仅仅因为它是专业内公认的,而是这个现象在多个领域得到了验证。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学习高原现象”,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这个大家都理解,我们经常说到了平台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有理论的好处就是你不会慌,就中国的初中教育来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高原”很正常,方法也简单,坚持下去就是了,不要焦虑,不要动不动就打算去参加辅导班。比如,辅导一个小孩数学,从40分拉到了80分,然后他的分数就在那里晃啊晃啊,加大练习量也没用,就在那里晃。绝大多数孩子应该是到了高原阶段,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

中国的初中阶段要拿高分,光搞懂是不行的,大量的练习是必须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规律针对的是技能熟练程度的,打篮球、弹钢琴、练书法、中国学校初中的课程学习等等。

但是默盖尔说的现象不是技能,是能力方面的东西,就是说它的特点不是上升-平台-上升,而是上升-平台,再也不上去了。现在也有很大的比例的美国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完成了不了学业的要求。这是个普遍问题。不搞明白原因,你就不好下手。

我倾向于皮亚杰的理论。把阅读作为认知的一部分来看,纳入皮亚杰的四阶段理论。

皮亚杰指出人到了11、12岁就进入了认知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1.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 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皮亚杰指出,这个能力的获得时间是11~14岁,也有资料说到15岁的,也有资料故意不说截至时间的。我倾向于有截至时间,就像人长个儿有个大致的时间点,过后就不长了。

这个能力获得了就获得了,一辈子就这么思考。没获得也就没获得,遇到事情的思维方法就是小学六年级的水平。好在有经验可用,所以成人比孩子做事强很多。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成人做事强并不见得是因为他的思维能力强,而是他见的多经验多

皮亚杰的理论和默盖尔的观察是吻合的,默盖尔也指出了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有效地进行“知识性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理解性阅读”。这个知识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的差别就是皮亚杰说的阶段。

我以前批研究生:“你是研一,不是大五,更不是高八。”什么意思呢?研究生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高一阶段。这么说都是客气了,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小学六年级之后他们所做的只是不停地获得知识、增加知识的量、增加技能的训练。遇到新问题、复杂问题,自己就不会思考了。

这个槛不好迈的。迈上去了就获得了,迈不上去就停在那儿吧。

我按照哈佛的理论和默盖尔的理论,把小学阶段划分成了三个阶段。6-8岁,小学一二年级,8-10岁,三四年级,10-12岁,五六年级。

6-8岁,还是哈佛说的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阶段;8-10岁,默盖尔的调查显示,从总体讲,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五、六年级之前一直普遍地稳定地提高。10-12岁,就进入了默盖尔说的阅读能力曲线趋于平坦并停滞不前的阶段。这也是皮亚杰理论说的上台阶的开始阶段。

作为制定教学大纲的教育家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他们需要在设计上想办法,能实施成什么样,那就难说了。

我从网上把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找到看了一下。“语文课程标准”把阶段目标分为: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和我划分的一样!!!开心ing。

上次出现这样的事情那是几年前了。我琢磨出了一种数学解题思路(原则),觉得很牛。后来看到专业书,才发现我琢磨出来的就是四百年前笛卡尔曾经提到过的“万能方法”。我不知道情有可原,因为我不是数学专业的。不过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未必知道几百年前的东西。

当然了,有文献还是要先看文献,省的做“无用功”。找文献有一个麻烦,你的感觉模模糊糊,给不出关键词,很可能就搜不到。

还有人也干过类似的“无用”工作。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在1979年从数学非线性规划的最普遍原理中推导出了“择优分配原理”。金观涛也推导出黑格尔辩证法存在逻辑悖论。他们那时候国门紧闭,啥资料都没有,推出了西方科学家早都研究出来的东西实属无奈。

说远了,回到阅读上来。有一线老师武断地说:“智力就是阅读能力。”这句话从某种程度讲是对的。在小学阶段,阅读能力是孩子智力达到了什么程度的标志。小学的数学并不难,不体现智力。

“孙老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很难的。”

“那是教育上出了问题,没必要搞的那么难。到了初中,方程、函数一出来,很多数学的思路都要重来。再说小学数学题的复杂度不够,或者说一道题目里面的关系不够,远比不了长篇小说里包含的关系那么复杂。”

各地取消小升初,废掉奥数,我觉得是英明之举,侵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也是真的。数学有时间我会单独写一些文章来聊一聊。

我们一起看看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吧。在阶段目标部分,目标被分成了几大块。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是:(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话;(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三四五六年级只是把“写话”改成了“习作”,其它的都不变。

语文课布置的作业家长们也都看到了,都集中在哪些方面呢?真正花时间花精力的就是课外阅读了。这就是说,单靠学校教育投入在阅读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家庭教育加以弥补

各位去开家长会,老师有没有和家长提过要加强认字造句的训练呢?没有,老师在这方面是专家,完全有能力通过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这个部分做到完美,你家长要干的就是监督孩子做完作业。但是很多老师会建议(是建议不是命令)家长多引导孩子读课外书。

这就是孩子拉开差距的点,拉开差距的原因就在家庭教育上。

前面连续发了两篇文章,讲的是两个家庭的妈妈带孩子课外阅读的实例和专家点评。看过那些文章的人应该明白孩子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了,完全是在拼家长。

咋办呢?提高家长的素质,尤其是妈妈的素质。

我们说说家长的素质问题。绝大多数有高学历的人,并不见得思维水平达到了皮亚杰的第四阶段。阅读水平可能还在六年级的水平,也就看看报纸、杂志、网页和简单的小说。这就是先天不足了。检验办法是现成的,我这篇文章能不能读完,做到一遍读懂。

女性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差。女性逻辑思维能力差不是因为她们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做。学业和爱情,家庭和事业,女性都是顾爱情和家庭的,这是性别因素在起作用。一小部分女性不爱学习,上学拿文凭更是敲门砖意识严重,有了工作有了家就不学习了,或者学习也是为了晋升职称多挣钱。

女性也有长处,就是耐心,对待孩子的耐心那是男人没法比的,和小孩子磨来磨去男人受不了。很多爸爸接手教育都是在初中,那时候孩子的学习有点逻辑在里面,爸爸愿意讲这种有点道理的东西,很多妈妈有自知之明就退到一边管生活去了。

但是,这个模式有一个问题,就是小孩早期的关键阶段要是被妈妈带坏了或者没实质性的进步,爸爸接手的时候就会非常棘手。

我最近有一个想法是需要给妈妈们上上课了,不用上别的,就是指导孩子的阅读。这个想法最近越来越强烈,以后我会找一个合适的平台和大段的时间来做,目前还不行。

对于妈妈们来说,需要从能力上上一个台阶,不能照猫画虎地搬,小孩子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你没法预防,只能随机应变,这就需要能力做保障。家庭教育的特点是灵活,融入生活里,按部就班的设计反而适得其反,这就更考能力了。

前面的阅读案例中有一个妈妈说很好:方法靠家长多看书自我提高;在活动中太讲究技巧反而觉得别扭,生硬,还不一定就能开展下去,很多技巧其实已经内化到家长的具体行为中了的,在指导时就会不自觉表现出来。这不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总之,这与家长是否有心提高自己能力有很大关系吧。她说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家长是否有心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心有了,才会有后面的学,才会有内化,才会有融会贯通。

我在沈阳做教育演讲时讲了《科尔曼报告》的结论,呼吁家长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当时讲“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就是提高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帮孩子。

我前面说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会出现的几个槛儿,那些是槛儿,但不是最大的槛儿,最大的门槛是家长,尤其是妈妈

人生是长跑,在15岁之前实际上是跨栏跑!输在起跑线上不如说输在那几个关键的栏上了。

2015年10月13日


后记:这篇文章之后,在今年的寒假搞了一个有奖阅读活动,针对小学生的,效果还不错。针对提高妈妈水平“孙老师说”也在荔枝FM上开通了,本来是冲着妈妈们去的,结果听众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多,这是我没想到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