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谈国事”,小纸条,大道具
2017-01-16 22:21:25
  • 0
  • 3
  • 178
  • 0

中国最著名的话剧当属《茶馆》,老舍先生的名作,也是人艺的镇馆之宝。

我这个岁数的人对1982年的电影《茶馆》是记忆深刻的。谢添执导,老艺术家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等主演。于是之、黄宗洛都已故去,绝对是表演艺术家。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谈到了话剧,我说有一部片子可以看看,我就去下载了《茶馆》。孩子看的津津有味,可见好的东西是老少咸宜的。后来人艺要来成都演《天下第一楼》,只演一场。有同事想带她孩子去看,但是心疼票钱。没过几天,我告诉同事,不用纠结了,人艺取消了在成都的演出,因为在台湾的演出大受欢迎,时间排不开。花钱都花不出去,倒也省心了。

说到舞台剧,单幕不好演,场景空间太小;幕太多也不行,演一会儿就拉幕布换背景抬桌子的,观众总被打断。一般是三幕话剧、四幕话剧居多。舞台上的道具也是有讲究的,契科夫说过:“如果舞台上第一幕挂了一枝猎枪,那么最后一幕它一定要打响!”舞台道具没有多余的。

《茶馆》里有一个小道具值得称道,就是贴在墙上的纸条,上写“莫谈国事”。这不是老舍想出来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杨红兰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过一篇文章《民国茶馆里的莫谈国事》,考证了民国茶馆的一些情况,“莫谈国事”确实是茶馆自己贴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这么一个小纸条,在三幕话剧里每一幕都有变化。第一幕,大清帝国,“莫谈国事”的纸条就有了。第二幕是民国时期,“莫谈国事”的纸条变大了,字也大了。第三幕,抗战结束后,“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而且数量更多。

茶馆是市民聚集的地方,也是小道消息满天飞的场所。1933年,汉口有1373家茶馆;1938年,成都的800多条街,几乎每条街有一个茶馆,大的能容纳二三百人,小的也能容纳数十人。作为文化政治中心的北平,茶馆就更成规模了。

这种市民聚集的地方自古就有。《子产不毁乡校》说的就是2500年前的事情。那时候郑国人在乡校聚集唠闲嗑,议论国事。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关了算了,省的老百姓议论国政。”子产说:“那怎么行呢?老百姓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关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的。制止这些议论很容易,但是这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子产不毁乡校》高中语文教材上有,念过高中的都知道。

和乡校、茶馆类似的还有澡堂子,也是舆论的集散地。我说的是以前的澡堂子啊,不是现在的洗浴中心,两码事。

现在的QQ、微信、百度贴吧,都属于互联网时代的茶馆。这些地方是网民聊天的地方,网民是啥呢?就是使用互联网的老百姓。在城市里,这是最便宜的消费场所了。

微信群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设置群规。我不只一次遇到“莫谈国事”的群规了。看来,互联网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翻版。我到一个群就两个选择,要么遵守群规,要么退群。好在退群是自由的。

聊了聊话剧,我理工男,外行,说的不对的地方您多指正,明天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