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知语读书会微信群,有群友希望我讲讲《道德经》。也是时机到了,我自己也有把这些年的学习心得(不只是《道德经》)系统地讲一遍的想法。讲一遍,了一件心事,以后就不讲了。定了一个收费价格,群友也能接受,我就开始备课。
讲课的时间不能放在暑假,暑假我忙着接待外地(国)的朋友,腾不出空儿。原打算九月开始,因为前几天知道有朋友十一期间来华讲课,机会难得,我就定了机票,十一长假去福建漳州。这个课就放在十一长假之后开始。
我计划讲三到四个月。《道德经》讲不了多久,它只是课程的一个引子。这个课从《易经》开讲也可以,从《金刚经》开讲也行,都是一样的。我有点像售楼部的员工,不管客人从哪个门进来,我都要把整个大楼的情况做个介绍。客人愿意在哪个楼层哪个房间多逛一会儿,我耐心陪着就是了。
《道德经》只有五千字,我不想全讲,很多内容自己看看白话文的注释也就能明白了。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再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治国之术咱不讲,是个中国人都明白,一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不输给于丹,说这些没意思。
《道德经》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啊。中国人,读没读过《道德经》无所谓,这句话都是知道的,文化基因。
说到这儿,想起了佛教的《心经》。《心经》没读过的人多,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好像没谁不知道。知道是知道,未必知道这个“色”是啥意思,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和“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样,是用来劝花花公子少沾女色的呢。罗大佑有一首《皇后大道东》,里面有一大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粤语发音,循环往复,摇滚的味道十足。
说回《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令人费解,正因为费解,才有魅力。然而到了1993年10月,情况有了变化。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考古有了新发现。郭店楚国墓葬出土的竹简版的《老子》,上面写的是:“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没有第二个“有”!这一下,整个意思都变了,有无关系从垂直的“无生有,有生万物”,变成了水平的“生于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或者无,也可能是万物是有和无共同生成的。这个冲击可就太大了,专家学者还好点,民间国学大师们被冲击的是最厉害的。昨天还穿着唐装、摇着扇子、戴着串串,大讲特讲“无中生有”,收获了无数粉丝赞叹的眼光,结果考古带来了新问题。其实也没啥,大部分是不知道有这个考古新发现的,不提就没事。我也不是研究考古的,单从讲课的角度说,还是“无中生有”来的玄妙些,讲的带劲,听的入迷。所以,这次咱还是讲“无中生有”。
在进入西方的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最受外国人推崇的就是《道德经》。如果做个排序的话,排在它后面的是《易经》和《孙子兵法》。《论语》引入西方之后,西方人不觉得有啥好。为什么推崇《道德经》呢?关键的一点是,《道德经》提出了对世界本源的一个看法,充满了东方的智慧。
《道德经》被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奉为经典,老子也被奉为教主。《道德经》这几千字和一个宗教的产生到底是个啥关系?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禅宗,里面掺和没掺和道家的思想?《老子》之前的《易经》对道家有没有影响?《易经》占卜为什么那么不可思议?太极拳为啥是道家的功夫?...这些都是有趣的话题。
科学界也没闲着,近些年关于宗教的一些研究,很值得一听,听了肯定会被震撼到。这次也打算讲一讲。
文章的最后,放上一张图,来自原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的学术报告,先看着,上课的时候我们再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