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开讲《道德经》之前和各位唠叨几句
2018-10-12 22:17:37
  • 0
  • 0
  • 36
  • 0

上半年,因为有群友问我是不是可以讲一下《道德经》,我觉得可以讲一下。因为暑假时间安排满了,九月份我又临时决定十一长假去福建漳州的普照禅寺,这个事就一拖再拖,拖到了现在。讲课的群加上我有12个人,都是老朋友,相互比较了解。整个课的展开没有相对固定的计划,期间会有大量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会决定这门课的走向。(注:我不再增加微信群里的人数,有缘的早已经进来了,无缘的也就无缘了。所以,不要和我提入群的事。)

先聊一下我对讲这次课专门做的准备,不专门准备的内容其实更多,专门准备的和原来就有的,都会在课程有所展现。专门做的准备有88篇学术论文和三本专著,阅读这些文献的工作量不大,因为我早就有一个思路,这些专门准备的资料只是用来补充我原有思路当中一些重要节点的内容。或者说,阅读了这88篇学术论文和三本专著,我的想法和之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道德经》是一部神奇的书,我们只说一点,不是哪本书都可以成为一个宗教的根本经典的。道教奉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为教主,就很是奇怪。老子没干过啥传教的事,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老子本打算一个字不留就在中国消失,出关的时候被守关的官给拦下,不写点东西不让走,这才有了《道德经》。老子写完了之后一不讲解,二不宣传,交了稿就出关不知所踪了。与之相比,释迦牟尼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耶稣基督30开始传道,传道三年半,直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穆罕默德40岁的时候,天使吉卜利勒才向他传达旨意,并首次向他启示了《古兰经》。穆罕默德后半生一直在努力奋斗,直到他63岁时去世。老子能成为一个宗教的教主,好像是轻松了点儿。

理解《道德经》是不能拆开了弄的,还是要当做一个整体来处理。学术有学术的打法,抓住一点往深了挖,那是职业要求;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喜好,找几句喜欢的句子就算了事,句子迷居多。也有抓整体的书籍,但是倾向性非常明显。也对,如果没啥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还用得着你写书啊,岂不是多余。我讲这个课也是这样,如果和别人讲的一样,用你讲啊,你声音好听还是咋的。

上半年,有一次在知语读书会的微信群里聊天,我觉得聊的有点意思,就把聊天记录,接近100多条,转给了宗教群的群主。群主给我归纳总结整理提高了一下,以一段话的形式发在了宗教群里,还问我她总结的咋样?我只有叹气的份儿,我对群主说:原始的聊天记录才值钱,值钱在不管啥话题,聊着聊着就聊到佛法上去,过程值钱,总结出来的“干货”不值钱。后来,宗教群里出现了一篇微信文章,大概叫《十句话让你搞明白<金刚经>》。我就评论说:“《金刚经》贵在传法的过程,摘几个观点,抽出几个句子,看似抓住了核心,其实和学生死背公式,不知道公式是怎么推出来的一样,啥也没学到,更谈不上明白了。”

整体的东西,就是整体的东西,拆,不是不可以,但是拆了要想着装回去;拆,是为了理解整体,把层次给丢了,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学过系统论的人都知道,系统有个特点叫做涌现。所谓“涌现”,就是指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一些新的属性或者规律会突然在系统的层面诞生。涌现并不破坏单个个体的规则,但是用个体的规则却无法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句话:“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中国人看到外国的汽车,买来拆了,就是这么一大堆零件嘛,凭啥卖那么贵?吉利的李书福当年起家的时候说过:“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子嘛。”无知者无畏,真敢说啊。现在买卖做大了,多少懂了点道理,他就不这么说话了。前些年说这种话的人多,成为山寨有理、弯道超车的指导思想;现在说这样话的人少了,时代变了,老百姓的认知水平多少也提高了一些。

说回讲课。第一课和第二课是定下来的,第一课是“说说《道德经》这本书”,第二课是“说说老子这个人”。第三课,目前还没定,看讨论的情况再说。

整个课,估计要讲四个月,春节前估计能讲完。为啥要讲四个月,因为说是讲《道德经》,其实《道德经》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好比一幢大楼,你从东门进,还是西门进,其实不重要,这个大楼你还是要完整地看一下的。《道德经》好比是大楼众多门当中的一个。当然了,《道德经》本身的内容也是值得一谈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一个原则,自己能看懂的,比如古文该怎么翻译成白话文,就没必要讲,找本书看看就行了。虽然有很多种翻译法,学术界也为一个字啥意思争论不休,我们不是搞学术的,知道有人这么翻,有人那么翻,就可以了。《道德经》里面充满智慧的话很多,也没必要展开了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留个发挥空间其实更好些。

在整个课里,我会强调一些科学方法的使用,啥事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走。也许我们没有结论,但是我们的倾向(猜测)还是要尽量合理一些。科学方法,举个例子,比如说双盲试验。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或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这样的实验结果就可信一些。我们会在课程当中看到一些常见的科学方法,这也是我讲这门课的一个特点。

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就当做绪论吧。大学不管啥课(体育课除外),好像每门课都有一个叫做“绪论”的开场白,学生听着轻松(考试不考),老师讲的带劲(发挥空间大)。过了绪论,就是正课了,该费脑筋了。

今儿就聊到这儿吧。

2018年10月12日于广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