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过一些业余研究者,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都有。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研究。有些是职业要求,拿这份工资就是干这个事儿的,他们不算业余,不在本文谈论之列。那些不拿钱还要研究的人可以分几类,第一类是爱好,就是喜欢那个东西;第二类是遇到事儿了,最常见的就是小孩教育方面;第三类是精神病,他们相信他们要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因为写博客的缘故,我遇到的精神病比一般人多一些。
这个话题我分几篇文章来谈吧,如果有人看,我就多写点。今天只谈一个小方面,就是搞研究的门槛现在真的有点高,不是一般人能够迈的进去的。
赛斯·肖斯塔克在TED演讲里说了一段话我觉得挺好...赛斯·肖斯塔克是谁?就是这位:

74岁的著名科学家,SETI活动的资深天文学家。SETI是啥?“SETI”是英文: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寻外星智能)的缩写。该项目试图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无线电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证据。
赛斯·肖斯塔克在演讲中说:
在18世纪,你可能下午去了趟图书馆,就有可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你找的到图书馆的话;在19世纪,如果你有一个地下实验室,你可能在家里就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因为那时候有很多科学观点躺在那儿等着人们去发现。而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今天,你要作为研究生或者博士后,在研究领域上花上数年,只是为了找出什么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就是现实。我们小时候听的科学家故事(现在的小孩子听的也一样),讲的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科学家。那时候的研究一说小孩子就能懂,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还有戏剧性。比如瓦特看到水开了就发明了蒸汽机,这当然是胡说八道的骗人故事了。近代的科学家的故事讲研究的多吗?不多,因为没法讲。别说孩子听不懂,大人都搞不明白。更重要的是,除了少数几个领域能单枪匹马地做出重大贡献,其他的领域根本不可能。举个例子:理论物理,爱因斯坦搞的东西虽然绝大多数人搞不懂,但是我们知道那是他自己搞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芒还在。实验物理,欧洲的对撞机实验,参与的科学家达几千人,搞出的成果署名都成了问题。很多著名科学家之所以著名,不是宣传出来的,就是个人生活太传奇。比如杨振宁教授,他的婚姻、国籍,他对中国教育制度的高度赞扬,都把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和科学没一毛钱的关系。
万维钢有一句话:“如果有不是物理学家的人说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学的错误,那(几乎)可以肯定是他错了。”括号是我加的,我认为完全可以删除掉“几乎”两个字。万维钢的这句话也说明了门槛的重要性。
很多人不忿,这不是学术垄断吗?我就是要打破它!别逗了,你是个篮球爱好者,从来没进过专业队,没打过专业比赛,你认为你有可能代表国家队去参加奥运会吗?别和我提王宝强啊,那是另外一回事,我早就谈过,不想再谈了。
我们刚才说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事,其实,除了少数的民科还在数学和物理世界里浪费生命,大部分人业余“研究”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除了少数精神病,顽固相信他提出的狗屁理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成果,可以解释所有的问题之外,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聊这方面的话题。
有些显得很有智慧的人之所以显得有智慧,就是走极端,玩偏激。刘瑜说:“任何东西走到极端看上去都像是智慧。”看上去像,只是看上去像,而已。
下一篇(如果这篇有人看的话)我打算聊聊科学习惯。一个在本专业上受到过科学训练的人,可能是硕士博士,但是在谈论别的领域的问题的时候感觉就像没读过书一样,起码的科学素养都没有。这是普遍现象,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太常见了。
我写这些东西并不打算劝哪位,都是成年人了,不值得一劝,实际上也劝不了。我的主要精力还是花在未成年人身上,因为给他们讲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