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禅定之路
2020-05-13 18:08:18
  • 0
  • 0
  • 17
  • 0

写在前面的话

    这段时间一直忙着建立“无我”的理论模型,今天上午算建完了。感谢美辰、感谢桾婷、感谢芸如的帮助,排名不分先后。忙完一件大事,身心疲惫,很累,想着下午美美地睡上一大觉,直睡到日落西山、繁星满天。结果,只睡了两个小时,就睡饱了。起来工作吧,把欠的文债清理一下,争取半个月的时间能还上八成。

    第一个要写的,不是一篇文章喽,得三四篇文章,一个系列对着一个话题,才能说个大概。今天算这个话题的第一篇。

   前天下午,北京时间,5月11日的下午,自在老师在群里说:“佛魔一线间,佛有神通,魔也有神通;佛会入定,魔也会入定;佛会讲法,魔也会讲法。”我接着这段话感慨到:“这段话,我有感触啊,不过要是展开了讲,我得讲半个小时去了,还不包括案例。”自在老师回复:“那你就准备准备吧。”我说:“我不会入定,我也没神通,我讲的只是一些认识。就这个话题,我录个音频吧。”

  本想录音频,放在荔枝FM上。这几天我想了一下,这个领域有很多字,光听音不知道哪个字,听众会很累。还是打字算了,发在博客上。发博客还有一个好处,昨天第三次修订《说说<孔雀明王经>和“孔雀明王咒”》的时候深有体会。一件事,随着认识的加深,就需要修订。修改方便,是博客的好处。微信公号与之相比,修改起来太麻烦了。

    闲言碎语不要讲,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咱进入正题。进入正题前,先来一首定场诗,刚才的山东快书不算。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禅师


正文

    释迦牟尼成佛前,叫乔达摩·悉达多,古代中印度迦毗(pí)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是后来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圣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能准确反映他达到的程度,我们一般用佛陀来称呼他。佛陀(Buddha),圆满觉悟真理者之总称。如果只说佛陀,前面不加什么,那就特指是释迦牟尼佛。

   今天谈谈佛陀修行过程中的禅定之路。神通,咱下一篇,或者下下篇讲,这次只讲禅定。

    据巴利文三藏《中尼迦耶》记载......嗯,咱先说一下《中尼迦耶》是啥。

    郭良鋆所著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里说《中尼迦耶》......嗯,咱先说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2018年上半年买的,买这本书是因为宗教学硕士Tiffany女士暑假从美国到中国来,专门拿出几天时间到广汉来和我聊聊。她这几年都在研究原始佛法,我想我得准备准备才行,不然人家来了我聊啥啊,我就买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这本书。买了两本,一本我自己看,一本作为礼物送给她。

   回到正题。

   郭良鋆著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里说,尼迦耶的原意是集合体、类或部。上座部将巴利文经藏称作“尼迦耶”,意思是“佛陀言论汇编”。“尼迦耶”分为五部,《长尼迦耶》、《中尼迦耶》、《杂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小尼迦耶》,汉译佛经有四部“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与巴利文经藏前四部尼迦耶相对应。阿含是印度用语,在佛教范围内,你可以认为阿含和尼迦耶是一个意思。

    在《中尼迦耶》第36部《萨遮迦大经》中,佛陀自述了他修禅得道,觉悟成佛的过程。这部分值得一看。

   这部分,我用朱岩著的《佛陀纪事》里的文字来讲吧。这本书我很喜欢,买的也很早。朱岩,1987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商业美术系,1994年开始定向研究佛学,影响还是蛮大的。我用他书里话,省事,剪切复制,加点儿、减点儿,顺一下文字就行了。我为啥不去看佛经原著呢?因为,嗯,目前我没时间。另外呢,朱岩肯定是对原著做过功课,《佛陀纪事》参考书目第一本就是郭良鋆著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他做了,我就省事了。好,咱讲故事。

   迦毗罗卫国每年春天都会举行农耕庆典仪式,很盛大。你看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一集,雍正亲自下地插秧。农耕社会,从上到下都是很重视的农业的,国王、皇帝要弄个仪式,中国这样,印度也一样。

    佛陀还是幼年的时候,有一年去了农耕典礼的现场。幼年,有多小呢?我估计不到五岁。那是悉达多王子第一次以太子的身份参加国家级的政治活动。因为年幼,他是被宫女们抬着去的。太阳大,王子又小,宫女们就把他的床榻放在一棵菩提树下,小心看护着。当庆典进入高潮的时候,宫女们都忍不住跑去看热闹,树下就只剩下小王子一人。

    年幼的王子并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喜欢热闹,哪儿热闹往哪儿扎堆儿,他喜欢独处和沉思。小王子整理好自己的座位,盘腿坐定,收敛起散乱的意识,制心一处,进入了禅定境界,轻而易举地证得了一心不乱的“初禅”境界,获得第一禅悦。这是他今后证悟高深佛法道路的起点。对于儿童来说,这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佛陀不比凡人,他特殊,大家都理解。

   这次证得“初禅”境界,是佛陀自己回忆的。有没有可能后人为了彰显佛陀之伟大,故意把年龄说的很小呢?咱算一下就知道了。佛陀16岁时娶妻,29岁时出家,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他证到“初禅”境界的岁数往前推,应该很小。我们接下来看佛陀禅定的事,你看到后面,就能估计个差不多。

   王子出家之后,有意识地去拜访了两位专修瑜伽、重视禅定的高人,这应该和他幼年证得“初禅”境界有关。我们看王子都学了什么?

    第一位导师对王子说: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远离挂碍、烦恼的“如实智”(也称“清净的智慧”),完全证悟他的教法,并能乐住(定)于法中。

    王子与这位苦行僧同住,很快掌握了此法的理论,并且倒背如流。他相信导师的法绝不是简单的说教与信仰,一定能够通过深入的直观,证悟其中。导师在他的请求下,将这种禅定之法传授给他。不久他就证到了导师的教法,并能深定其中。这种将精神专注于“虚空”境界的定法,被称为“无所有处定”,或称“空界定”。

    不久,王子就精通了这种禅法,并向导师请教更加高深的禅法。导师坦言,这已经是他所证之法的全部,他没有更加高深的禅法来教导王子了。导师热情地邀请王子与他一道作为那些同修者的“导师”。

    王子意识到,达到“无所有处”的定境,并没有达到“灭苦”和显发“智慧”的目的,自己远没有彻悟“真理”,这样去教导别人,无异于以盲导盲。他谢绝了导师的邀请,告辞离开。

    王子又来到另一位导师的住处,学习另外一种禅定法。据记载,这种定法是古印度自古无人能够超越的最高禅定境界,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定”。据说,进入此种禅定者,既没有粗想,也不是没有细想。王子很快就能娴熟地驾驭这种禅定。导师向他发出了同样的邀请。但悉达多王子又一次认真地检讨了自身的修行目标,他仍然觉得,到目前为止这种禅定没能达成他的目的,觉悟的曙光还迟迟没有到来。最后,他仍然选择了告辞离开。

    此后,在佛经中就找不到王子拜访其他导师的记载。后来他把这种"非想非非想处定"的禅法列为世间法中最高的禅定境界,这种禅定的修持方法,也被佛教继承下来

    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并不排斥这些教法,但这只是世间法,佛陀求的不是这个,要是求这个,他也不会放弃王子的身份。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就是你在作出选择后,所有损失中最大的那个。

    佛陀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就把国师阿私陀请进宫来为小王子预测未来。阿私陀仔细端详了小王子后,先是微笑,后是哭泣。他向一头雾水的众人解释道:他之所以微笑,是因为王子如若在家,将成为伟大的“转轮圣王”;如若出家,将必定觉悟成佛!悲伤的原因是,他将不久于人世,无缘受到这位未来佛陀智慧的教导!

    这位阿私陀说的你是不是觉得神奇,后面的文章我讲“神通”的时候,你就不觉得神奇了。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并不是佛教修行中独有的,后面我们会细讲。我们有一点可以看到,就是阿私陀给了两个可能的路径,一是在家,一是出家。王子会选择哪个,阿私陀并没有看出来。所以,每个人的手里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的。

    我们说回机会成本,王子放弃了成为“转轮圣王”的机会,这么大的成本,他所求的必然不是修到世间法禅定的最高境界那么简单,那不可能是他的目的。他所追求的更高,世间的禅定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了。

    有人说了,后来王子在菩提树下禅坐开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资料就多了去了,非常精彩,说的人也多,您自己去查吧。

    我写这篇主要是讲一般人不太知道的王子出家后两次学习禅定之法的故事,证得“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并放弃了这两种禅定,走向了更高的境界。您知道这个过程,结合你自身的情况,或许能有所感悟。这就达到目的了。

    如果哪位朋友想和我更深入地聊聊佛法,嗯,2025年元旦以后吧,在此之前,不行。

2020年5月13日下午写于广汉

系列第一篇佛家之“戒定慧”和道家之“松定慧”

系列第三篇佛有神通,魔也有神通;佛在传法,魔也在传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