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桾婷小妹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0-06-10 12:14:48
  • 0
  • 0
  • 14
  • 0

  与某某谈啥啥,这种格式的标题,已经很多年没用过了。2011年5月,我写过一篇《与冬青小妹谈逻辑》,这篇文章的链接放在本文的最下面,没有时效性,啥时候看都是那些内容。再用这种格式的标题,一晃儿竟然九年多了。有些事,不敢细想,一想就慌,一慌就乱,一乱弄不好就自暴自弃了。不想,就当没看见。

  第一次和桾婷聊《心经》,不是聊《心经》的内容,而是聊《心经》该怎么讲。谈的是梁文道讲《心经》的事。我说,如果我是梁文道,我不会像他那么讲。

  梁文道用了六集才讲完《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讲的这个费劲啊,费劲不说,观众还有意见了。

  在第三集的开始,梁文道是这么说的:“上两回,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后呢,我发现很多观众投诉,说没看懂,完全不晓得在干嘛。就连我的导演都说,他在给我剪片的时候,发现里面很多词,讲着讲着,得回去百度一下,要不然就看不明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有些人会觉得我讲的太学术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我能力不足,我没法把一部经讲的清清楚楚,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给大家说,我真的是非常抱歉,在这里和大家说对不起。但是话说回来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一部佛经,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部佛经,大家从小到大都听过有人念诵,有人唱诵,或者你在各地呢,会看到那些抄经的文字、书法,又或者里面很多词,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好像人人都会讲,到底什么意思呢?它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就像上回我提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整个大乘佛教般若经系统的一个心要,一个精华。这个精华所在,代表这背后那个般若经系统,就是讲‘空’。那‘空’ 又是什么呢?一套一套都非常复杂,没有一点基本的、入门的佛学的知识,恐怕真的不是那么好理解。”

  梁文道这么讲,我觉得不合适,要是我讲,我会怎么讲呢?我试着讲一下,讲的好不好,无所谓。

  梁文道讲了《心经》的第一句,我也讲《心经》的第一句。《心经》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主语是谁?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做了一个啥事呢?做,就是“行”,行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啥呢?也叫般若波罗蜜(Prajna paramita),“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翻译过来就是“智慧到彼岸了”。佛教讲到彼岸,这点你肯定知道。般若不翻译,怕和我们常用的智慧一词混淆了。

  行般若波罗蜜,行到什么程度呢?深!有多深?非常非常深。深到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地步。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了,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他都做不到那么深。他要是能做到那么深,就不用观音菩萨讲给他听了。

  五蕴是哪五蕴?色、受、想、行、识。色,不是单指你看到的,色也不是指物质,要是那样,就没必要专门弄一个词,直接说,你看到的,直接说,物质。不是这个意思。色是你用的感觉器官感受到的,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这些感觉你现在肯定明白,未必需要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在半道上给你接一个电信号,你就感觉到了。你看过《黑客帝国》没有?在那个虚拟世界里,你吃的牛排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大堆信号给你的感觉而已。要不咋说《黑客帝国》是有佛教思想的电影呢。

  再回到第一句,观音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到了一个非常深的程度,照见了五蕴都是空的。照见是啥意思?这就要谈到修行了,你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开启另外一套觉知系统,你要使用那套系统去觉知。照见,我个人的估计,是用“第三眼”去“看”,用心的光去照,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它确实是个操作的过程,就像你用电子显微镜去看原子一样,你得有那个电子显微镜才行。

  然后,我们先把《心经》中间的内容跳过去,直接到后面。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是觉者,他们都凭借着般若波罗蜜,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啥呢?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观音菩萨接着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落在哪里?真实不虚,落在这四个字上。

  出家人不打诳语,佛菩萨不骗人。舍利弗要是不信观音菩萨也行,他可以问他老师,他老师是佛陀,可以验证。

  佛教说有五毒在阻碍人的修行。我一般很少谈五毒,只说贪嗔痴三毒,后面的两个一般人也用不上。其实我说贪嗔痴,都很少有人问我嗔和痴,一个贪字就卡住了,嗔和痴是啥,也没必要搞懂了。五毒说全了,是哪五毒呢?贪嗔痴慢疑,嗔是生气,慢是傲慢,疑是怀疑。舍利弗信不信他老师释迦牟尼呢?信不信观音菩萨呢?如果不信,那还真不好办了。如果信,就教你怎么修,如果你有幸到了那个程度,你也能照见五蕴皆空。实证,修行是讲实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压根就不信,你和这个法门没有缘分;如果你将信将疑,你就不会踏踏实实地去做,也就得不到正果。

  最后,观音菩萨说了一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去吧,去吧,大家都过去吧,到达智慧解脱的彼岸吧。”这是观音菩萨发出的号召。这句话有含义为什么不翻译呢?这句话可不是口号那么简单,有巨大的加持力在里面。你以为观音菩萨的号召和市文明办在街上拉着的横幅:“创建文明城市”一个档次呢。不翻译,你用心去念,就有加持。

  中间的部分,下一集再讲,先有个大概的轮廓。下一集不听也行,总之我不会像梁文道一样,讲了六集只讲了一句,掉到解释五蕴的坑里出不来了。听了六集,一个整体的概念也没形成。

   我为啥说了一下开头,就跳到结尾去了呢?是为了有一个框架,免得被内容缠上,脱不了身。有点像小朋友写《游金雁湖公园》,你得先说一下这是个啥事吧。“我去金雁湖公园玩耍”,哦,又去金雁湖了,小学去,初中还去。行,看结尾,“我们玩的可高兴了!”是嘛?真好,玩的开心就好。“欢迎你有时间也来我的家乡广汉哦!”好的,我有空肯定去。对吧,菩萨写的文章,也是文章嘛,菩萨说话,也得有头有尾的嘛。

  你看佛经,先说:“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你得交待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吧。结尾:“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你得说一下听众啥反应吧。对不对?


  第二次和桾婷聊《心经》,她问我怎么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是《心经》的第二句。这就是进到内容里去了。

  和桾婷聊这句,我谈的是我的感想,没按常规的教学思路走,她啥水平我能大致估的出来。她问我,我也没必要和面对初学者一样的讲法。我用宋代高僧惟信禅师的话做了解答。

   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更参三十年,迥无入处在)”

  见色是色,这就是惟信禅师说的第一个层次了,人人都是这样的。然后,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就升级了,升级到看明白一件事,色即是空,你感知到的色,其实是空。

  搞理工的都明白,甭管啥物质,你解析到最后就是一大堆的正弦波的叠加而已。借助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手段,我们还是好理解的。在古代,没那个条件,可就不那么好理解了,但是也不算太难。难的是哪里呢?难在第三个阶段上。你不是搞明白色即是空了吗?你还得再上一个层次,你得看到空即是色才行,看色还是色,那才是搞懂了。这是个认知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时候你看到的已经不是当初你看到的了。

  这一步有点麻烦。故惟信禅师说他那个年代,三十年之内,估计没人能找到入处,进到第二个层次。至于进入第三个层次,那就更别想了。能把这三个层次说明白,也别谈实证了,只要是能说清楚,就许你去见他。

  进到第三个层次有什么好处呢?到第二个层次,你知道万事皆空,你会咋样?心如死灰?没了斗志?不愿意做事?远避山林?看破红尘?其实你没看破,你看破啥啊看破。你那状态就不对。你要转一圈转回来,空也是色啊!你要积极入世做事才行。你得普度众生啊,你得行方便法门做事啊。济公和尚,喝酒吃肉,那真的是“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不过济公和尚在这两句之后,也强调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你是第一个层次,济公是第三个层次。济公逛妓院,去度人,你去妓院,去干啥啊?你说:“我也劝她们从良啊。”拉倒吧。

  第三个层次,就是积极入世了。佛陀讲法几十年,那不是在做事吗?罗汉是自了汉,菩萨行大慈悲心,还是有分别的。

  第二次讲《心经》之后,桾婷就没再问过我关于《心经》的事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不能再问我了。

2020年6月10日写于广汉

旧文一篇与冬青小妹谈逻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